学术科研2

我校启动三百卷大型《中国伊斯兰文献汇编》工程

来源:哲学社会学院 2011-12-20 浏览:

  12月18日,三百卷大型《中国伊斯兰文献汇编》开题座谈会在我校科学馆201会议室召开。原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喇敏智,甘肃省统战部副部长郭清祥,甘肃省民委副主任柴生祥,全国人大代表、兰州市政协副主席、兰州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苏广林阿訇,我校副校长陈发虎、社科处处长陈文江、哲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霍红辉、出版社社长崔明出席了座谈会,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广西、云南、山东、河南、河北、宁夏、青海、甘肃等省市的70余位伊斯兰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

  伊斯兰教自公元七世纪传入中国以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伊斯兰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离不开经典,伊斯兰的经典除了《古兰经》以外,还有围绕《古兰经》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各类学科的文献书籍。伊斯兰传入中国1300多年,随之传来的各类学科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的经典,其数量非常庞大,另外,上千年来中国穆斯林学者自己的著述和对国外经典的手抄本,数量也很可观,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中国伊斯兰文化遗产”。中国伊斯兰文献包括历史上保存下来并仍然在中国各清真寺和道堂拱北流传的以汉语、阿拉伯文、波斯文、‘小经’等撰写的各类文献资料。据初步估计,仅流传中国的阿文和波斯文的经典就有数千种,加上各种抄本和版本,总共不下万册。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回族文献资料的整理汇编受到了各界的重视,先后整理和汇编了卷帙浩繁的文集,如《回回古代全书》、《清真大典》、《中国伊斯兰历史报刊萃编》、《回族档案古籍文献汇编》等,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效地保护了回族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上述文集,以收集汉语文献为主,基本不涉及阿拉伯语、波斯语和“小经”的典籍文献,这从中国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是一大缺失。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伊斯兰经典始终以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为主,各类学科的确立和发展,也莫不以阿拉伯文、波斯文的著书立说为依据。

  据介绍,由我校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所长丁士仁博士主持的三百卷《中国伊斯兰文献汇编》于近日在学校立项。本《汇编》的基本架构为经部、训部、法部、哲部、文部、颂部、杂部七大类,预计前期工程需两年时间。

编辑:法伊莎
  • 标题:

    学校召开校企深度融合暨自然科学类科研工作例会

  • 联系方式:
  • 错误内容:
  • 修正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