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大家谈】魏宏远教授:心量广大,以成治学之大

日期: 2020-05-01 阅读: 来源: 关键词:

受疫情影响,校园安静下来,停课不停学。2月8日收到严纯华校长、潘保田校长“治学大家谈”的邀请,言之敦敦,意之殷殷。本应奋笔直言,却提笔又止,原因有二:其一,自己不是“大家”;其二,自己进学艰辛,无可称道。后受李利芳院长、庆振轩教授鼓励,不再以陋辞,想就古人所言“学问之功,全在变化气质”,略谈浅见,以期“就有道而正焉”。

古人进学,求“变化气质”。吕大临说:“君子之所以学者,为能变化气质而已。”朱熹也有类似说法:“惟学为能变化气质。”读书穷理,改变自己的气度、格局和境界,然后才能影响别人。治学达到一定程度,已不再是知识的累积、专业技术的圆熟,而是人格境界的提升,也就是从“专家”到“大家”,提升人格境界才是第一要务,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就是这个道理。

欲成“治学之大”,首先要心量广大。心量多大才算广大?依据陆九渊的说法,“四方上下为宇,往古来今为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人心之大,超越时空,包举天地,方能“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王阳明对此又有扩展,提出“心外无物”“物外无心”。在阳明思想体系中,世界的“存在性”只有通过与“心”的共在关系建构,才能实现“存在性”的存在。也就是说认知对象离不开认识,否则就无法实现“存在性”的存在。心量广大,容纳万物,以宇宙为一家,以天下万物为一体,如此才能走出“小我”之私,走向“万物一体之仁”。《坛经》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心体虚空,无所不包。六祖慧能解说“摩诃般若波罗蜜”,认为襟怀“宏大”才有“智慧”,有了“智慧”才能到达“彼岸”。治学就是自我人格气质不断“宏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治学者不断提升自我,以天下为公,以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治学是主体世界和意义世界构建同一性的过程,不是外部世界决定了主体世界的样貌,而是主体世界决定了外部世界的呈现方式,主体世界通过向外部世界展示自己而成为自己,并由此获得了自我的现实性。心量广大,内心光明,“满身明月大江流”“月明飞锡下天风”的治学之境就会涌现。

治学之大,需心量广大,如何才能做到心量广大?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工夫乃有益。”黄宗羲《明儒学案》有这样记载:

阳明在南都时,有私怨阳明者,诬奏极其丑诋。始见颇怒,旋自省曰:此不得放过。掩卷自反,俟其心平气和,再展看,又怒。又掩卷自反,久之,真如飘风浮霭,略无芥蒂。自后虽有大毁谤,大利害,皆不为动。尝告学者曰:君子之学,务求在己而已。毁誉荣辱之来,非惟不以动其心,且资之以为切磋砥砺之地,故君子无入而不自得,正以无入而非学也。

王阳明升迁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与黄绾论“实践之功”,以“事上炼心”立教。恰逢此时,遭他人诽谤,阳明经历了心气不平。在不断“反求诸己”过程中,阳明将外来诽谤作为炼心机遇,调整情绪,控制内心,从而成为“治学”炼心的经典案例。当“毁誉荣辱”来临之时,以事炼心,通过事上磨砺,便有了治学境界的提升。有人曾问王阳明:“叔孙、武叔毁仲尼,大圣人如何犹不免于毁谤?”阳明回答说:“毁谤自外来的,虽圣人如何免得?人只贵于自修,若自己实实落落是个圣贤,纵然人都毁他,也说他不着。却若浮云掩日,如何损得日的光明?”圣贤如孔子,亦无以免受他人诽谤,但圣贤贵于自修,他人诽谤也不能损其分毫。寒山与拾得有这样一番对话:“寒山问拾得曰:世人谤我,欺我,诟我,笑我,害我,轻我,骗我,辱我,如何处之?拾得曰:我只是忍他,让他,耐他,由他,避他,敬他,不理他,再过几年,看他。”对拾得的回答李登斋说:“但惜其多末后一语,那得闲工夫去看他!”在“我”与“他者”构成的对象性交往关系中,当我“心”不在焉时,“他者”的毁誉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样“我”与交往对象的关系就会无效,也就是“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如此“浮云”虽能“掩日”,却无法“损得日的光明”。

心量广大,“人”才成为“天地万物之心”“天地万物之主”。既然人能为“天地万物之主”,那如何在“橘生淮北”的环境中长成“橘”,而不是长成“枳”?在草的世界,长成大树可能就是罪责,大树不要期待小草的鼓掌。虽然个人与周边环境的理想关系是“水涨船高”,而不是“水落石出”“一花独秀”,但并不是所有的小草都有大树的梦想,长成大树往往会被一些同伴视为“异端”。治学改变“气质”,就是个人生长的高度不是由“他者”和环境所塑造,长成小草还是大树,完全由治学者个人决定,依据王阳明之说:“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治学由我不由人,别人知我罪我,悉由其便。

治学要治心,“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战胜“心魔”,自我“自治”,是治心的重要过程。治心起于日常,以生活入心,与生命本体建立链接,以破除人生之困,构建起“自信”而独立的精神家园。陈献章说:“天自信天,地自信地,吾自信吾;自动自静,自阖自辟,自舒自卷;甲不问乙供,乙不待甲赐;牛自为牛,马自为马。”不膜拜权威,不受制于人,唯其自信,才能虚怀以求真理;因其自信,才能铢视轩冕,尘视金玉,成就治学之大。

如果把治学当成一种修炼,就是持之以恒、终身学习的过程,“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生命不止,学习不息,海不辞水,才成其大;山不辞土,方成其高,“士不厌学,故能成圣”。王国维先生认为古今成大事者必经“三种境界”,在“治学”方面“心量广大”,视野开阔,目光高远,不失为一种至高之境。只有“春风大雅能容物”,方可“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由治学而建构起自我独立的精神家园,就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作者简介:魏宏远,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出版专著《王世贞文学与文献研究》等。)

相关链接:治学大家谈栏目

发现错误?报错
文:
图:
视频:
编辑:许文艳
责任编辑: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