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间,由于疫情的原因,不得不开启了在老家宅着的模式。看着可爱的小侄女在家里无聊地跑上跑下,就即兴抛给她一个问题:一个水池,进水管放满一池水要2小时,排水管放完一池水需要4小时,进水管和放水管同时打开,多久可以把空水池放满?小侄女很诧异地盯着我,为啥要同时打开呢,把排水管关掉不就行了吗?然后,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剩下我在那儿一脸的惆怅。后来,据我侄子(小侄女她哥)的密报,小侄女(委婉地)认为,叔叔有些“问题”,或许是年龄大了的缘故。
在知识爆炸的信息化时代,“为什么要学”成为阻碍我们获取知识的一种常见主观障碍。任教以来,经常听到一种抱怨,“为什么要学这个,将来又用不上”,而且理由很充分,学以致用嘛。联想到我侄女怼我的“刁难”,颇有些异曲同工之妙。处在不同城市的两个朋友相约在中间某个高铁站,这是小学生常被“刁难”的两地相向而行何时何地相遇之类的问题。生活中,没有人会煞有介事拿出草稿本解方程演算一番,而是直接上网查高铁的实时行程。但细思想来,类似这些看似无用的“刁难”辅以科学系统性,是我们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元素,奠定了我们的智慧与思维基础,让我们告别蒙昧状态。
同样,应该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大学比如兰大,大学生们会被要求学一些 “古老”的基础知识,研究生们会被要求进行一些看似不近人情的科研训练。而正是因为这些学习和训练,让我们的思维成熟起来、系统起来、活跃起来。知识有可能会变得古老,但前人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知识本身所折射出来的智慧历久弥新。比如线性代数比量子力学来的悠久,但前者所反映出来的广义空间概念,以及籍此系统建立的抽象思维,是帮助理解抽象量子力学的基础。事实上,量子力学及其所折射出来的思想又成为了现代科学研究的基础。我们要做的就是科学系统地汲取这些智慧,让我们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理解的“学”。毫无疑问,一代代学生的“学”在不停地铸就并提升整个民族的智慧,而教育的内涵与责任在于保证这一进程的质量和效率,这也是我理解中的“学”。
以上纯属个人的一点体会,仅供参考。
(作者简介:龙文辉,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核结构的理论研究,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4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相关链接:治学大家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