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大家谈】齐静同学:努力的平凡人也可以收获不平凡的人生

日期: 2020-02-16 阅读: 来源: 关键词:

2020年,一个令人切实懂得了“珍惜”的一年。你有什么遗憾,如果现在是世界末日了,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各行各业的人,都想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那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一、考取研究生——踏上重要一步台阶

现在正值等待成绩,准备考研复试的时期,而我也在准备硕博连读的面试。我想对万千学子说,平凡的人也可以通过努力获得不一样的人生,成功只是努力路上的副产物。

我本是一个普通的二本学生,资质一般,甚至还可以说有点笨,考研是我人生的一次转折。步入兰州大学这所985院校,成为一名兰大人(图1),令我变得自信勇敢。而那段备战史令我永生难忘,上帝是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努力的孩子的。我没有优秀的学历背景,没有丰富的实验技能,没有流利标准的英语口语,但我做到了让自己成为勤奋且无悔的人。曾经我过着朝六晚十的备战生活,每天晚上躺在床上也在回忆白天学习的内容,有时回忆着就睡着了,有时会回忆一整晚,分不清到底睡没睡,但这令我很有成就感,也给了自己安全感。我的笔试成绩不算理想,刚刚够线,也没有在面试时给老师留下惊艳的印象,但我凭着扎实的基础知识留了下来,我永远记得老师的那句“你掌握得的还不错嘛”。

图1.兰州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二、暑期入门

进入兰大后,学习机会真的很多,不光有各种各样的讲座,可以接触到各界“大牛”,周围的每个人也是身怀绝技,应验了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师”。兰大的生活是忙碌的,还未入学的暑假,便有师兄带我入门。从师兄那里我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实验技巧,更多的是如何使用学习工具,如何解决问题,他做到了授人以渔。在同学和师兄的帮助下,我慢慢开始独立实验,在观云楼顶开始了长达一个月的采样工作(图2),这项采样工作锻炼了我的耐心,也让我爬得了高楼、抬得了重仪器、用得了电钻、做得了室内实验,熟知并会使用了自动气象站、黑炭仪、粒子计数器、PM2.5采样器、TSP采样器和便携式气溶胶采样器等多种仪器。在上课的前半年,我处理了68个生物气溶胶样品并计数,每个样品的制片、观察和拍照需要两个小时,计数两个小时。

图2. 观云楼楼顶采样

三、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学考察——野外采样初体验

因为联合培养机会的存在,我可以到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学习,踏入亿万人向往的净土-西藏。完成兰大的全部课程以后,我走上了西藏的采样之路。首次到达拉萨时,我很庆幸没有任何身体不适。接下来两个多星期,我独自在拉萨将采来的雪样、水样进行过膜处理。整整两大冰箱,68袋冰雪样品。

在青藏所的拉萨部,每天都是公寓、食堂、实验室,三点一线。之后,我跟随师兄们,去到了海拔4679米的枪勇冰川冰湖采集样品。我们从拉萨出发,路过雅江河谷、羊卓雍措,翻过两座山,大概五个多小时才到达了采样地点。盘山公路非常危险,经常出事,山坡下还能看到各种车辆的残骸。听师兄说,枪勇原来是没有人去的,这次去后发现游客竟变得多了起来,他们发现了我们的车,以及车上贴的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学考察的条幅,纷纷靠近拍照,以致我们的车成了一个景点,其中一个大叔还以车模的经典姿势站在车前合照。

枪勇采样,我主要帮忙打下手,记录数据,没怎么干体力活,而师兄们却要背着登山包、背着船爬冰川。下山时还要背着满满的湖泊和冰雪样品。我处理样品时一次只能提动两袋,而且走不了几米,他们却要背三四包下山,另外还要背着船。在这里我终于体会到了,为什么大多老师会更喜欢招男生,一方面野外比较危险,另一方面野外科考周期较长。

青藏高原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是一项承载着众多科学家们梦想的科研项目,我有幸参加进来。我参加的项目是青藏高原微生物多样性考察,负责唐古拉山的龙匣宰陇巴冰川生态系统空气微生物采样,从拉萨到冰川路程总共两天。途中,大家参观了海拔4507米的那曲站,其中一晚留宿海拔4800米的安多县城。第二天在唐古拉站解决午饭,下午三点到达海拔5200米的唐古拉山冰川末端(珠峰大本营的海拔是5200米),开始扎营。这儿方圆百里只有一户藏民,且没有信号。我们运物资的车子走在草甸上,不小心陷落下去,也是旁边放牛的藏民热心地帮忙把车从泥里推出去。之后,我们在平地上搭建起了一个5*4米的大帐篷,一个三人的小帐篷(图3)。在帮忙搬石头压帐篷时,我明显感觉身体发虚,戴着面罩喘不过气。但看到高原草甸上到处都是鼠兔的洞,我瞬间感觉无比稀奇。鼠兔钻来钻去,不断移动更换洞口,冒出小脑袋,让我突然想起了小时候玩的打地鼠游戏。高原的气候也是变化多端的,一晚上都是冰雹与雪花轮换着砸帐篷的声音,第二天醒来,除了帐篷,到处白茫茫一片,大概两个小时,雪又都化干净了。

图3. 唐古拉冰川末端大本营

为了架设采样仪器,每隔一天我们都需要爬到海拔5400米的地方,路途中间还要趟过一条河(图4)。爬冰川对我们女生来说并不容易,为了照顾女生,这次是师兄穿着冰爪爬上去的。在不采样的时间里,师兄还会帮我修改文章,提出很多建议,顺便讲解其他文章中图表的不同表现方式。

图4. 过河图

本以为采样路已经很艰难了(图5),没想到还有威胁到生命安全的棕熊存在。我们在冰川末端发现被啃到只剩皮跟骨的牦牛,以及藏民家的马。导师也是第一时间咨询了动物所的老师,询问了许多注意事项。几天以后,没再发现棕熊的消息,大家的恐惧感才渐渐消失,最后采样任务圆满成功。

由于产生高原反应,我被提前送到了附近的安多县城。打过点滴,休息一晚后,我坐上了返回兰州的火车。野外采样虽然辛苦,却也能见到别人见不到的美景。这次野外采样虽没能坚持到底,但是疫情过后,我会再次迎接挑战,圆满完成任务,弥补这次的遗憾。

图5. 负重前行爬冰川

四、实验室——沉淀自我,闭关修炼,量变产生质变

在兰州修整了一个星期以后,我坐着高铁,用小推车带着两套采样仪器前往北京,一路上被各种人围观。晚上11点下车,在出租车停靠站等了将近200辆出租车,才到达所里。到达时,已经是晚上两点左右,在老师办公室的沙发睡下了。

到达北京后,实验任务量巨大,上千个样品需要测量离子浓度,POC,DOC,提取DNA等。这个重担主要落在了我和师姐的身上,还有两个留学生也帮助我们很多。我们每天要洗好几百个瓶子,用来分装样品,多到堆满整个实验台(图6)。

图6. 实验室内样品分装

接收样品、分类整理、前处理样品、上机测量样品、整理数据、分发数据、分析数据,这是做了无数次实验以后才总结出的最佳流程,这看似简单的流程,每一步都饱含我们的心血。实验大于一切,我们所有的一切都跟着实验走,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一整天都耗在实验室里。样品总是分批寄回,还未完成一批,下一批就又到了,这样的实验工作一直持续到放寒假前三天。在这样繁重的实验安排中,我们还要完成自己的工作,所以任何休息的词也就与我们无关了。我们更懂得了时间的宝贵,更加珍惜自己独立做科研的时间。实验室的封闭生活,让我们整个人沉淀下来,不再浮躁,能耐得住寂寞。起初我是十分抗拒这种生活的,甚至有些不开心,还拥有着被“How about your paper?”支配的恐惧,现在想起来这句话却是这么的可爱,老话终归是没错,严师出高徒。在老师的督促下,我完成了英文文章的初稿及青藏高原大气微生物书稿的撰写。学到的实验技能真的很多,这一变化最明显的体现在了个人简历逐渐丰富上。本科时期的我,在技能方面没什么可写,然而经过这两年的锻炼,在提交硕博连读申请表时,我突然发现,我又掌握了离子色谱仪、总有机碳分析仪、荧光显微镜、粒度仪、分子实验相关技能、同位素实验前处理的技能等,我可以熟练地使用这些工具来分析自己的科研工作。成长就在这一瞬间发现,原来这就是量变产生质变!

现在疫情紧急,我们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听村长的话别出门,听老师的话别返校。我们虽不能成为一线志愿者,但也可防守住家庭这道防线。此次疫情,给了我们这么多的时间来自己安排,我们何不抓住这段时间,完成旧文章,开始新文章。好好陪伴父母,为他们做几顿饭,哪怕是失败的,父母也是欣慰的。最后晒出几张烹饪图(图7),失败是成功之母,一直失败一直重试,就像做实验一样,一个假期过后,我相信,我的烹饪技术也可以和实验一样做到游刃有余。

图7. 假期烹饪图

最后,我想说,我们虽不能像抗疫一线的人员一样,但服从安排就是有担当、有责任。所有的一切都很不容易,只希望每一个学子能够苦中作乐,苦尽甘来,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地走下去!

(作者简介:齐静,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8级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系研究生二班学生)

相关链接:

治学大家谈

发现错误?报错
文:
图:
视频:
编辑:陈柄霖
责任编辑:许文艳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