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变,逐光前行——《科学·经济·社会》办刊质量持续提升

日期: 2023-02-03 阅读: 来源: 关键词:

律回春渐,新元肇启。历史于更替中前行,梦想在奋进中实现,轮转时光不负砥砺奋斗,风雨历程铸就累累硕果。回顾2022,《科学·经济·社会》走过了转型与提质的一年,在疫情反复的环境下,编辑部克服困难,紧抓机遇,顺势而变,逐光前行。

学思践悟,坚持政治统领。《科学·经济·社会》编辑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政治建设、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觉悟,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铸魂育人,坚决保证办刊正确政治方向、政治导向。

改版增量,做实期刊建设。自2021年全面改版后,《科学·经济·社会》在各位专家、同仁的大力支持下,收稿量持续增加,扩大专栏建设,提升稿件质量。为满足作者与读者对期刊时效性的要求,实现文章数量质量“双优化”,更好服务广大受众,杂志由原来的季刊变更为双月刊。紧跟时代步伐,对刊物收文范围做出适当调整,侧重科学技术社会方面的研究成果发表,为科技、哲学、社会学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展示平台。

守正创新,汇聚优质成果。2022年,刊物重点推出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跨学科研究与理论创新、心智与智能、计算社会科学、科技与哲学、科技与社会、科技与经济、科技与伦理等栏目。及时关注当下“元宇宙”热点,全新开辟了元宇宙相关专题“元宇宙热的冷思考”“元宇宙与社会工作”“元宇宙与社会治理”,刊发了《“元宇宙热的冷思考”笔谈(上)》《“元宇宙热的冷思考”笔谈(下)》《元宇宙的本质、面临的风险与应对之策》《元宇宙: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社工实验室迭代升级的新视点》《元宇宙与社会工作的虚拟转向》《国家“元宇宙社会”治理前瞻性研究》等文章,在不同学科视域下探讨元宇宙话题,挖掘其在社会工作、社会治理方面的关联性,推出观点新颖、具有启发与探索意义的研究成果。

多向联动,把握前沿脉搏。结合当下学术热点,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召开工作坊。2022年1月27日,杂志发起举办了关于“元宇宙热”的跨学科线上笔谈,邀请科技哲学、艺术学、计算机、社会学、经济学领域的杰出专家,在元宇宙技术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元宇宙与人的关系、元宇宙发展的社会冲击,以审慎冷静态度反思当下“元宇宙热”现象。9月29日,围绕符号推理与连接主义融合的学术趋势热点,在线举办了关于“因果与类比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坊,邀请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张立英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张寄冀教授与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邱德钧副教授,围绕“因果与类比”展开对话和讨论。

提升影响,优化品质品牌。2022年,《科学·经济·社会》不断加强新媒体建设,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整合发展,积极拓展数字化传播渠道,传播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刊发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2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3篇,分别为李明的《斯宾诺莎一元论与当代身心问题》,张伟特的《“我思故我在”作为智能测试标准的可能性》,李保艳、刘永谋的《元宇宙的本质、面临的风险与应对之策》,胡超都的《论康德时空表象的直观性质》,陈龙的《哥德尔与人工智能》。刊发文章共计被引用28次,其中《元宇宙的本质、面临的风险与应对之策》一文入选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的“高PCSI论文、高被引论文、高下载论文”,《“元宇宙热的冷思考”笔谈(上)》一文入选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的“高PCSI论文、高被引论文”。

时序更替,万物维新。未来的征程,《科学·经济·社会》也将满怀信心,用新业绩、新作为照亮前行之路。

发现错误?报错
文:
图:
视频:
编辑:王曈
责任编辑:彭倩

推荐关注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