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南佐遗址考古发掘汇报咨询会暨欧亚视野下的早期中国文明化进程学术研讨会在线举行,介绍南佐遗址考古发掘情况和科技考古综合研究进展。会议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要求,进一步推动陇东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以及南佐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国家文物局、甘肃省文物局和庆阳市文旅局有关负责同志以及来自全国十余家单位的专家学者参会并发言讨论。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董广辉教授应邀参会并介绍生业考古部分的综合研究进展。
董广辉介绍了遗址碳十四年代测试结果,发现人类活动年代范围在约5200-4600年前,作物和家畜遗存直接测年集中在约4800-4600年前,并介绍了动植物考古和木炭分析初步结果。
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对目前研究进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宝贵建议。
据悉,南佐遗址是1958年发现的,20世纪80和90年代先后进行过6次发掘。2021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兰州大学四家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再次对南佐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和历史文化学院师生都参与了南佐遗址的发掘和相关研究。目前初步确定南佐遗址是5200-46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晚期的中国最大聚落遗址之一。该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对客观认识黄土高原尤其是陇东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中的关键地位,以及推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资源环境学院董广辉教授在南佐遗址发掘现场观察陶片
资源环境学院马敏敏副教授在南佐遗址采样
历史文化学院任乐乐副教授在南佐遗址发掘
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在南佐遗址浮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