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坛新秀型:杨许波
文学院杨许波老师2010年7月博士毕业后回母校兰州大学任教,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主讲《中国古代文学史2》《中国文学经典研读(下)》《唐宋诗欣赏》等课程,曾获兰州大学2019年度“隆基教学新秀奖”、第五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110周年校庆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党务工作者、基层党组织建设年优秀党支部书记、“首届微党课大赛”三等奖;获甘肃省高校“不忘初心跟党走 牢记使命勇担当”主题微党课大赛二等奖、2020年甘肃省职工技能大赛“优秀选手”。
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形势下,杨许波积极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古代文学史2》先后申请并获批学院与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2019年获得学院与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讲课比赛一等奖,并在《文学教育(上)》2020年第1期发表论文《中国古代文学通识教育课程的任务与要求》,探讨古代文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在谈到获得学院与学校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讲课比赛一等奖的原因时,杨许波认为最大的优势是他讲授的课程天然地带有许多思想教育元素,如爱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精神、仁爱之心、亲情、友情、自信、自省、诚信等,不用刻意去找。“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统教育中,传道始终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教授学生知识的老师是经师,教给学生如何做人的老师是人师。自古就有“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的说法。2014年9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做人生的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怎么学习,更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发挥作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正是杨许波的终生信条和努力方向。
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仲恒同学,在2019年春季学期刚上过杨许波老师的《中国古代文学史2》,对杨老师讲授的《杜甫》印象非常深刻。他觉得杨老师充分把握了杜甫个人价值观中的担当意识、仁爱良知及其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精神,通过讲授杜甫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和在社会动荡中始终为家国社稷奔走奋斗的人生选择,让同学们领悟了作为中国新时代的青年,要培育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使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同班的刘祖豪同学则认为在杨老师的课堂上,不仅收获了大量的知识,更在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上受到了很多影响。
读最古老的书,做最现代的人
杨许波很认同华中师范大学张三夕教授所说的这句话:“读最古老的书,做最现代的人”。虽然课程所讲授的是距今千百年前的古代作家作品,但他经常提醒自己要有当代视野。对待包括古代文学在内的传统文化,需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能片面地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厚今薄古。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财富的最佳载体。社会日新月异,但是古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对于现代人依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需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比如在2020年春季学期讲授盛唐边塞诗时,在讲到盛唐士人明明知道沙场苦、战争残酷、九死一生,但为了保家卫国,毅然而然地奔赴边塞,杨许波自然而然地讲到了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在除夕夜万家团聚之时,很多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奔赴湖北,他们是最美“逆行者”,是令人敬佩的英雄。杨许波正是这样将自己的课程与现实社会结合,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试图通过对古典文学作品进行重新阐释,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最终服务于培养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新时代大学生。
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杨许波始终认为大学是理想升起的地方。国家发展需要的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而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大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的爱国情怀而打动,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英雄精神而震撼,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的仁爱之心而感怀,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乐观而激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没有谁的生活风平浪静,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杨许波经常用习近平主席所说的话来与学生共勉。2018年春季开设全校任选课《唐宋诗欣赏》,期末的时候杨许波赠给每位同学一张古典风格的书签,上面是他挑选并书写的古典诗词中的励志名句。他希望通过以这样的方式,让古典诗词能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困境,都能高扬理想风帆,通过奋斗创造未来。
香港教育学院人文学院院长陈国球教授在访谈中曾说:“文学有一种力量,可以帮助自己安顿心灵,也可以透过文字去影响他人。”杨许波希望通过自己的课程,去引导学生切身地领略古代文学家的道德文章,感受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而为培养有使命感、崇高感、责任感的大学生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