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兰州大学国防生:扎根西北,挺立似胡杨

日期: 2017-08-03 阅读: 来源: 关键词:

  “毕业生100%服从组织分配,90%以上主动申请到边远艰苦地区工作,到部队后没有一人违约。”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兰州大学选培办主任张玉成介绍说,“兰州大学的国防生无论是在校还是毕业后,都是我们的骄傲。”

  就像生长在西北的胡杨,兰州大学国防生从入学到毕业,从梦想到实践,不论严寒还是酷暑,都在暗自用劲儿,奋力生长。

榜样就在身边,他们爱脚下的这片土地

  “毕业后我最想去的工作地是新疆。”兰州大学2013级国防生高薪尧说。他个子不高,黑瘦黑瘦的,但说这话时的目光却很坚定。

  高薪尧的祖父参加过抗美援朝,父亲是98年抗洪救险的英雄。他的父亲曾在赶赴抗洪前线的时候,留下一封绝笔信给高薪尧的母亲,除了让母亲好好抚养他长大外,更多的是父亲那无可比拟的爱国情怀。当时年幼的高薪尧不懂得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但长大后他渐渐地知道了一个人该怎样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立志要成为一名军人。

  到国防生见习锻炼基地集训的第一天,高新尧就听到了飞行员李剑英的故事。2006年,李剑英驾驶着一架歼击机,在训练的过程中撞到了鸽群,导致发动机不能正常工作。李剑英本来有机会可以逃生,但是看到飞机下方密集的村庄和人群,他三次放弃了跳伞求生的机会,迫使飞机降落,直至壮烈牺牲的那一刻,他的手里还紧紧握着驾驶盘。

  在兰大校园里,高新尧也听过一些老师和校友的故事——90多岁高龄仍然坚守讲台,并带领团队为我国农业结构调整而上下奔走呼吁的任继周院士;30多年来一直奋战在青藏高原,在零下30摄氏度的冰川上工作时间超过60个月的姚檀栋院士;为了祖国的“蓝天梦”而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扎根西北,追沙捕尘的黄建平教授。这些师长的行为示范教会他如何去爱脚下的这片土地,如何站在坚实的大地上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集体有力量,他们绝不抛弃不放弃

  大一时,2013级国防生高梅听班长说,萃英山是我们自己的山。“我们”这个词在高梅心里重复了几遍,她第一次将自己归到了兰大国防生“我们”这个集体。从这一刻起,她意识到自己已经是兰大国防生这个集体的一份子。

  “不拖集体后腿,不让一人掉队!”这是兰州大学国防生训练中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不论男女,一律一致对待。每次拉练,在看到高梅快坚持不住时,教官总会喊: “不要让高梅掉队!”然后所有的队员都开始“一、二,一、二”地给她打气。每每这时,高梅就像喝了红牛一样,全身迸发活力。

  又一次训练,教官带领区队30多个队员开始了环校园跑。在烈日暴晒下,不少队员已经脱水。一步又一步,就好像迈出的每一步都绑着百斤重的铅块。高梅跟在队列的最后,衣服早已经被汗水浸湿,眼睛也因为进了汗水每眨一下都会有刺痛感,身体已经沉重到随时都要倒下,但她在心里一直默默念:“高梅,你不能倒下,你不能给区队拖后腿”。

  国防生马百顺回忆说,有一次野外拉练,身上被碎石块刮得到处都是伤,但他默默警醒自己,“不能停止,绝对不能停止,绝不可以掉队”,并以最快的速度向前匍匐前进,这是集体传递给他的信念。他今年刚刚读研,此前已经在兰大国防生这个集体度过了 四个春秋的难忘岁月。

科技强军,他们在行动

  于海鹏是2005级兰大国防生,本科期间连续四年被评为兰州大学“国防生标兵”,曾被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授予“全国三好学生”荣誉称号。他在攻读博士期间与导师黄建平教授共同撰写的论文《Accelerated dryland expansion under climate change》(基于气候变化预测未来干旱加剧)刊登在了国际气候变化领域顶级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并被选为封面,这是该期刊首次在封面发表我国学者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这篇论文正式发表仅半年就被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选为国际环境领域Top1%的高被引论文和Top0.1%的热点论文,被Nature Asia选为研究亮点重点推介,获得了国际上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这篇论文是导师和我全部心血的结果,我每天从白天一直做到凌晨三点,黄老师再从凌晨四点开始修改,实现24小时无缝对接。中途被审稿人一次次驳回,我们又一次次找证据再证明,就这样才出的成果”于海鹏说。

  马百顺正在研究太平洋地区海温的异常升高(ENSO Modoki)事件对中国地区降水影响,要对所研究区域32年的阻塞高压天气系统进行分析。为了这个,他连续已经熬了好几个通宵,眼睛通红,但还有很多分析未做完。一次次的订正,一次次的修改,就为了严谨的科学精神。

  面对科研的艰辛,黄建平教授常常鼓励学生,“在‘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大背景下,国防生不仅要具备过硬的意志品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还需要过硬的科研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西北虽然苦,但却是研究气候变化的最佳场所,也只有最艰苦的环境才能磨练出优秀品格的人。”

  (人民网 2017年8月2日)

发现错误?报错
文:刘慧
图:
视频:
编辑:法伊莎
责任编辑:

推荐关注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