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国祯:创办一流大学 要有战略眼光 要实事求是

日期: 2016-07-18 阅读: 来源: 关键词:

学通社通讯员:任振宇

  近日,记者就“双一流”建设问题采访了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生命科学学院杜国祯教授。杜国祯认为,创办一流大学,一定要有战略眼光,要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创办一流大学需要历史沉淀。这是成为一流大学的最基本条件,世界上的一流大学,很少有办校历史短于一百年的。如牛津和剑桥这样的大学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创办一流大学,不是今天搞巨大的工程,明天搞轰轰烈烈的活动就能解决问题。教育家要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办教育。

  其次,兰州大学传承的是低调、诚实、奋进的精神,是非常不错的,早已得到国内学界的赞誉。按照目前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急躁心理来说,这是一种落后的表现;但从整个人类发展的角度来说,它是一种先进的办学理念。大学要低调,不能高调。整天接待,还做不做研究?整天开会,还做不做学术?还哪有时间去读文献,并了解和掌握全世界一流的科学研究成果?哪有时间去思考问题?哪有时间带学生去做实验?达尔文能够成为达尔文,因为他没有讲课任务,能够专心做研究。他连大学讲师都不是,他花的是自己家族的资金去搞研究,这样才出现了一个达尔文。

  第三,学校应该培养一些稳重、低调的老师,去带领学生做一些扎扎实实的工作,一点一滴地积累研究成果。一流学科不是包装出来的,而是慢慢积累起来的。要突出一些实力比较雄厚的,势头比较好的学科,但是也要善于培育新的学科,督促和扶持相对的弱势学科。大家抱团共同来发展,才能建设一流的大学。办一流大学不能走极端,不能说某一两个学科很好,就把全部资源都放到这里。大学不是一个学科办起来的,只有多个学科都办起来、强起来,大学才是强大学。

  第四,学校应该注重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培养。学校的导师要在学生的做人、做学问的各个方面严格要求,不允许学生冲破底线;同时,学术思想上要充分尊重学生,要发挥他们的特长。我们为什么要搞研究?在我看来首先是为了认识自然,不是写文章。一个人研究做得好与坏,不在于写文章的多少,而主要在于是否透彻地弄懂了所研究的问题,是否认识到了问题的本质。研究的过程即是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对问题的本质认识以后才可以写文章,认识得越清楚,写出来的文章肯定越好,对问题的本质没有认识就不要乱写文章,以免误导大众。

  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首先要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是现在还没有认识到的,能不能认识这个问题,先提出理论假说,接着做实验去验证是不是这样,这就是认识自然的一个过程。如果学校引导每一个、每一代导师都这样做,再加上适宜的外部环境,学科自然会成为一流学科,学校也自然会成为一流学校。如果学生进入学校就定位到要写文章上面,浮躁情绪就上来了,什么都顾不得,甚至于有些学生爆出抄袭、造假等问题。虽然有时也会培养出一些名声响亮的发文章狂人,但是一旦出了学术问题,对学科、学校都会有负面影响。

  圣人说:“不知礼,何以立?”如果连礼貌都不懂,三十而立,立什么立?因此,导师要不但要求学生做好学问,更要教他们懂得如何接物待人的礼数。我的办公室墙上挂着墨子的一句话:“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大家对这个“行”的理解可能是不一样的,我的理解是很广泛:德行、品行、行动。做了这么多年的科研工作,理论落地生根是行,平时做人的行为、品行也是行。再有学问,没有行是不行的,行才是本。学问可以做得差一点,但是行为不能太差,行为太差培养不出人才。一个没有道德的民族能够培养出人才吗?

  第五,创办一流大学不是作秀,而是要实事求是。现在国内有些做教育的人在作秀,本来是学生的错,结果却处理老师来平息事件。这样一来,学生认识不到自身的不足或者错误,他以后当老师,或者做其它工作的过程中还要犯错,最终是害了他们。哪个地方出了问题,学生往网上一发,管它正确不正确,以保护年轻人为名就要处分老师,以后这个学校带不出好学生来。这是千万要不得的。是什么就是什么,学生不按要求办,就是学生的问题,老师不按制度办是老师的问题。不能说学生出了问题,学校不敢管、学院不敢管、老师也不敢管,完了以后处分老师,平息事件,错了!这对于将来的发展是不利的。

  最后,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说,科研最后是要应用的,要落地生根,再高的学术都需要落地生根。而能够落地生根的研究是需要长期的积累的,科学研究没有系统性,没有长期积累很难落地生根。

139
发现错误?报错
文:任振宇
图:
视频:
编辑:法伊莎
责任编辑:

推荐关注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