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当奋蹄
——记甘肃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

日期: 2016-07-14 阅读: 来源: 关键词:

  朔漠北望,大河东流,在伟大祖国的西北地区,在百年名校兰州大学的校园里,坐落着一个化学化工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历经七十年的艰苦创业和不懈追求,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作风过硬的教学和科研集体,并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创造高水平的成果享誉海内外,她就是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在兰州大学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始终紧密结合中央和学校党委要求,紧密结合学院教学科研实际,紧密结合党员思想工作学习实际,抓班子建设,着力塑形象立标杆;抓队伍建设,着力凝人心聚合力;抓思想建设,着力保成长促成才;抓作风建设,着力树新风扬正气;抓保障建设,着力抓机遇谋发展。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院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两名院士党员的示范带动下,师生党员不断发挥创新引领和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16年1月,在中组部和教育部部署的全国高校试点单位——兰州大学2015年度中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中,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获得第一名,奏响了一曲坚强党性和科教为国相融相长的奋进之歌。

一个由包括科学院院士在内的高知构成的基层组织

  1998年,伴随着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成立,化学化工学院党委随之产生。目前分设教职工党支部5个、研究生党支部11个、本科生党支部2个。现有党员536人,其中教工党员124人、研究生党员356人、本科生党员56人。

  这是一个由包括两位院士党员在内的高知构成的基层党组织。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刘有成是我国自由基化学的奠基人,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长期致力于自由基化学、单电子转移反应、辅酶NADH模型还原反应机理等领域的研究,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50余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并荣获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中国科学院院士涂永强主要从事复杂结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全合成及合成方法研究,建立了一种合成多手性中心、多环结构的新方法,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发明专利5项。主持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多项。先后荣获中国化学会优秀青年化学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美国Lilly公司“杰出科研成就奖”、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并荣获“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除了刘有成院士和涂永强院士,担任学院党委委员的张浩力教授在化学与材料学领域的顶级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他引次数超过3000次,获亚洲化学会“亚洲新星”奖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担任学院党委委员的严世强教授是兰州大学“我最喜爱的十大教师”之一,曾获甘肃省教学成果省级一等奖、兰州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并荣获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甘肃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学院党委还涌现出了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跨世纪科技人才并获“宝钢优秀教师奖”的刘伟生教授,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唐瑜教授、张海霞教授、刘鹏教授、卜伟锋教授、杨尚东教授、谢志翔教授,同时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和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的马建泰教授等系列先进典型;在学院学生党支部中也涌现出荣获国家奖学金的徐浩、张泽英、于璟、赵莎、高璇等先进学生党员典型。学院党委还非常重视统战工作,善于团结党外知识分子。现任学院院长梁永民教授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为教授就是党外人士中的佼佼者,他们思想品德好、科研水平高、社会责任强、管理经验多,由他们担任主要行政领导,给学院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带来了新思路、拓宽了新视野;他们还积极支持学院党委的重点工作,帮助学院党委不断践行着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正是在学院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系列讲话精神、全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郁氛围中,正是在学院党政长期以来形成的“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优良传统的浸润滋养中,正是在这样一批品学俱优、德才兼备的师生党员的引领带动下,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的工作获得了校内外的诸多好评:学院党委曾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甘肃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甘肃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甘肃省教科文卫系统“模范女职工集体”、甘肃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基层组织”,学院团委获甘肃省“先进团委”、“五四红旗团委”、“五四红旗团委标兵”、各族青年团结进步“先进集体”,2006级化学基地一班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大化中心教工党支部获兰州大学“先进党支部”,学院工会获兰州大学“先进教工之家”,学院多次被评为兰州大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实验室工作先进单位、教代会提案组织先进单位、老龄工作先进单位、档案工作先进集体、体育道德风尚先进集体。

一个让兰大化学学科傲立世界顶尖水平的学术集体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化学化工学院同她所在的兰州大学一样,饱受人才流失之苦。涂永强院士分析认为,学校所处地区经济欠发达、学校的待遇上不去,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在破解制约学院发展的难题方面,学院党委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增强抓全局谋发展的危机感、增强抓机遇快发展的紧迫感、增强抓质量促发展的使命感,坚持立足实际,服务区域经济和国家战略,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功能,开创了事业发展的新局面。通过践行党的宗旨,关心人才、相信人才、依靠人才,以感情留人,以事业留人,破解发展难题,减少事业发展阻力,从而使人才培养与教学科研工作步入了“快车道”,实现了“乘法”效应。2016年3月,兰大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千分之一学科,达到世界研究的顶尖水平,成为国际公认、名副其实的一流学科,这是兰州大学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这样的成效深深得益于学院党委围绕学科建设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务实作风和教师党员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的高远追求。

  兰大化学学科历经70年的发展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30余年的“弯道超车”,建成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有色金属催化剂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批建立的“创新研究群体”、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国家“111计划”引智基地、基础理论与实验能力双高型化学专业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是19个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成员之一。拥有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化学)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应专业(功能材料)。在2015全球自然指数化学学科亚太地区前20位机构名单中,兰大化学学科名列全国高校第7位,亚太地区第14位。

  目前,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设有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支撑化学科学发展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培养一条龙完整学科群。在配套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团队建设上,《结构化学》获国家精品课程,《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化工基础》获国家理科基地名牌课程,教学方面全部9门主干课程均获甘肃省精品课程,“基础理论与实验能力双高型化学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

  一直以来,学院与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瑞士、澳大利亚、日本、香港、台湾等1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40多个国际知名的化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学院师生不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科学研究、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据不完全统计,在学院培养的各类学生中,走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0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4人(兰大有机化学培养的学生荣获杰青称号者全国第一)、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入选者6人、全国“五四奖学金”获得者1人、“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4人、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1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1人、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获得者9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1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3人。

  “看,活泼的‘自由基’正在升腾,经典的《有机化学》已经诞生;‘贝母碱’、‘三尖杉’绽放闪亮的光彩,‘碘杂环’、 ‘固氮酶’孕育奇异的结晶;稀土家族中增添了新成员,天然矿物里分离出新物种;色谱研究取得了新突破,粘合剂发现了新配方;催化剂催化着化学反应,也催生着化学系的成长。每一篇文章每一次成功,都包含着你们的心血,每一条曲线每一个数据,都记载着你们的丰功。一个个著名学者的来访,一次次学术会议的举行,洋专家感叹的目光中充满惊异,黄土地竟然飞出了金凤凰。”忆当年,化学化工学院党员教师王清廉教授用他特有的才思为当时的兰州大学化学系写下了这首充满骄傲和期待的诗歌。看今朝,在兰州大学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化学化工学院党建工作“遍地开花”,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日趋突出,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氛围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不断跨上新台阶。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这只“黄土地里飞出来的金凤凰”已经浴火重生,正在世界顶级学术舞台上尽情展翅翱翔。

发现错误?报错
文:
图:
视频:
编辑:法伊莎
责任编辑:许文艳

推荐关注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