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通社记者:李冬雪 徐雨帆
个人资料:
严世强,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Columbia University访问学者。曾任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应用化学与化工基础教学改革研究联合协作组”成员、高等化学教学资源库二期工程专家组成员。她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先后获得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名师奖、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被授予兰州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巾帼标兵、“我最喜爱的十大教师”,甘肃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我的姐姐是教师,我妹妹也是,她们目前都在美国著名高校从事生命科学的研究。我高中毕业就插队做了教师,一直讲化学课程到现在。”严世强说。
1957年6月,严世强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她的父亲在政府部门做统战工作,母亲是一名医生。父母工作很忙,所以严世强姐妹们的生活都由奶奶来照顾。奶奶对她们的要求非常严格,从小就立下了各种各样的规矩,就拿吃饭来说:不许跷二郎腿、夹菜不许“游筷”、说话要轻、咀嚼声不能太大等等。学生评价说:严世强的性格里既有老师的严厉,又有母亲般的慈爱。她的这种严厉用在教学上就是负责和严谨,这种作风和态度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源于家风的潜移默化。
高中毕业后,作为“上山下乡”的知青,严世强在闽北山区的农村插队劳动。一年后,她在当地的一所中心学校当民办老师,教的就是化学。从此,她与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刚走上教学岗位的严世强,并没有楞头青般地上去就讲课,而是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她知道,父亲有几个同学在福建师大附中当教师。她请父亲帮忙借来他们用的教学参考书,私底下琢磨如何备课、怎样才能讲好课以及讲课需要注意的事项。就这样,她带着准备走上了讲台。后来,恰逢学区领导检查教学,到学校听课,听的就是严世强的课。之后,学区领导对校长说:“你们要组织老师去听严老师的课!”就这样,年纪最小、教龄最短的严世强在学校里崭露头角。后来每逢有老师请假,学校往往都会安排她去代课。从一年级到八年级,从化学到数学、物理、语文、音乐、体育,多种课程她都讲过。
严世强刚来兰大时为指导实验前的准备
民办教师的经历,促使严世强深深爱上了教师这份职业。1977年恢复高考后,她毅然决定报考师范院校并被大学录取。毕业后,严世强被分配到福建顺昌一中担任高中化学教师,一直教的是毕业班。每次上课她都会提前来到教室,以至于经常有人误把她当成了学生。有一次外校听课的教师问学生:“那位同学怎么老在讲台上转悠?”一问才知道那就是提前来到课堂的严老师。
从教近40年,严世强始终保持着这个习惯。从1988年10月来兰州大学任教到现在,尤其是榆中校区启用以后,考虑到堵车、校车晚点等可能的意外,她每次都会乘坐早一班的校车提前到教室,为的就是不耽误学生上课。
在榆中上课
教学是一个不断反思、常教常新的过程。严世强是这样认识的,也是这样实践的。即便是一些讲授多年的“老课”,她同样精益求精,反复总结、反思以往教学的得失,然后考虑不断优化教学的组织形式,如何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构建和迁移?如何发挥理科学生基础理论比较扎实的优势,引导他们的思维方式由“理”向“工”过渡,进而建立工程技术观点和技术经济观点?如何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如何围绕课堂教学,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切,就是她年年更新教案、修改课件,课前花费大量时间备课的动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严世强认真的付出,赢得了教学的精彩。学生如是说:原以为化工类课程枯燥难懂,可一经严老师讲解,却又显得那么的引人入胜、那么的“平易近人”!
严世强认为,要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除了不断提升本专业的业务水平外,还需要了解相关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需求;只有这样,课堂讲授才能游刃有余、才能充满针对性。她先后为全校5个学院8个专业的学生开设过“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基础”等基础课程;同时还为研究生开设化学反应工程分析、高等分离工程等课程。面对不同的授课对象,严世强每每都会预先浏览不同专业的相关教材和文献,力求弄清楚这个专业为什么要开这门课?这个专业的学生对这门课的需求点在哪里?其知识结构与这门课程有什么关联?为此,同样的课程,在给不同专业的学生讲授时,她都能通过调整教学组织形式,体现课程教学内容不同的侧重点,而不是简单的课程“移植”。
带学生下厂实习
上过严世强课的学生普遍都有一种感受,那就是她的课件很精美。殊不知,这当中倾注了她大量的心血。严世强认为,优秀的课件绝不是将教材内容以文字的形式直接反映到PPT上,然后“照屏宣科”;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经验、教学方法以及精选的教学内容的结晶。凡是流程、难点、重点等方面的内容,首先应考虑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其次考虑以图表的形式展示,最后才是必要的文字说明。基于这种认识,严世强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应用各种媒体、软件的知识,然后亲手精心制作,其中的视频都是她自己到化工厂拍摄的。她的多媒体课件每个页面往往需要结合讲解点击数十下,完全融入了传统教学中的“板书”。鉴于严世强课件的原创性和先进性,早在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就出版推广了她的第一个课件——《化学工程基础》。
严世强上课从来不点名。在她看来学生“逃课”首先需要反思的是教师;通过上课点名,学生的“到课率”提高了,但假如没有“抬头率”(埋头刷微信等),这种“到课率”又意义何在?教师投多少精力到教学中,学生是能够感受到的;你付出得多、课讲得好,能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发展潜力的开发,注重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塑造,注重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注重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引导,学生感到学有所得,自然也就舍不得“逃课”了。所以对她来说,上课点名就是在浪费时间!
严世强在哥伦比亚大学访学时工作的实验室
严世强这种全身心投入的工作精神,不仅仅表现在教学方面,可以说是她的一种人生态度。在Columbia University访学的两年中,她几乎天天泡在实验室,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周末也很少休息。有次在走廊里,一位外籍同行对她说:“你太累了,应该休息。”访学期满之前,对方鉴于她的刻苦努力和研究成效,再三挽留她继续工作,可她却坚持回国。她觉得一方面梁园虽好,终非故国;另一方面虽然在PNAS等学术刊物上发了一批文章,但兰州大学都不能成为第一署名单位,缺乏归属感和成就感。因为“我的事业在兰大”!回国后,大家都说她瘦了一圈。而她却说:“没事,值得!出去一趟视野更加开阔了,思路也更活了。我们的教师有机会都应该出去看看。”
谈到“双一流”建设,严世强认为: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高校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办学机构,通过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能够推动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而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也可以促进“双一流”建设,因为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学科都需要依靠一流的人才队伍来支撑。对于地处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兰州大学来说,这一点可能显得尤为重要。理由是在现有条件下,我们一流人才队伍的建设依然需要通过自身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通过两条腿走路来解决。所以,学校的“双一流”建设与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严世强说,合格的教师,除了应有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外,必须具备立德树人的条件,为人做事的品行一定要端正,要讲规矩,要守纪律。教师从事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其工作对象是人;我们的国家需要一代代的人来建设,历史需要一代代的人去传承,我们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必须以德为先。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品德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不在于简单的说教,而在于言传身教、在于潜移默化。
谈到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并为之倾注满腔热忱时,严世强说,她小学就读于福建师大附小,学校的老师都是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的,非常专业;受老师的影响,她从小就感受到教师的伟大和高尚。后来有幸成为民办教师,进一步加深了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并将其定位为自己为之不懈追求的目标。直到现在,她依然认为教学工作虽然辛苦,但却十分让人愉悦。“如果有来生,我还选择当教师”!
对严世强来说,教师不仅仅是职业,更是事业,神圣的事业;而教学则是教师的责任和使命。这种责任和使命源于内心对事业的执着,这种执着促使她几十年如一日,不分八小时内外地勤奋工作,从青丝到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