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兰大人-12】科研、教学双肩挑的女科学家:勾晓华

日期: 2016-05-09 阅读: 来源: 关键词:

  学通社通讯员  樊炳志

  “要做科研项目,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热爱这个领域;而要做好这个项目,你就要有足够的毅力和耐心。”这是勾晓华教授在办公室接受采访时所说的一句话。这句话看似简单,实际上她已经把它当做一种承诺,认认真真履行了二十多年。

  2016年4月,勾晓华教授入选2015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项目名单,同时,她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的信息也将在近期正式公布。在这背后,是她多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是她勇于开拓的个人魅力。

立志科研

  勾晓华是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教授,主要研究气候变化以及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自从2000年确立了研究方向以来,她不断进取,多次深入调研,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14篇,其中在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65篇,发表在一区和二区的SCI论文22篇,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并在2012年获得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荣誉。谈及科研道路上的“酸甜苦辣”,勾晓华说:“女科学家在这条路上可能会走得更艰难,但是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嘛。”

  通过采集树木样本分析当地气候变化是勾晓华研究的主要方式,谈到树木年轮学时,她热情地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它的相关知识:“树木生长和所有植物一样,它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在一些特定的区域,它们会受到降水、温度的影响,在地震活动带受到地震的影响,在城市里会受到污染的影响……所有的信息都会记录在树木生长的过程中。在温带地区,绝大部分树木一年会生长一个年轮,通过分析年轮的宽窄、年轮中所含细胞的大小以及其他要素指标,我们就可以知道当地的环境状况。”从她流畅详细的介绍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她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热爱。“我对这方面的研究十分感兴趣,所以,要做研究,我就要把它做好。”

务实求真

  要研究不同地区树木的生长反演当地气候变化,勾晓华常常需要在野外进行实地调研。“在野外工作有一定的危险性。在1990年到2000年左右,我们在做工作的时候遇到过很多像塌方阻断类的道路事故;在祁连山工作的时候遇到过狼、狐狸、蛇。不过在最后,这些危险都化险为夷了。”每次外出工作,勾晓华一行人都会自备一些防御工具,同时会请一个熟悉当地地形的向导为他们提供指导。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会遇到一些猝不及防的危险:有一次,他们在结束祁连山西部调查工作的返程中,突然驮运行李的驴开始狂往地上撂身上的东西,最后逃跑了。向导当时感到情况不妙,回头一看,在他们的后面有一只狼紧跟着。“我们大家的神经都紧绷着。”最后,在向导的指导下,一行人安全走出林地。虽是虚惊一场,可也着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云贵高原气候变化的树轮记录研究》是勾晓华正在调研中的一个项目,到目前为止,课题组成员已经两次去到当地考察调研,每次历时30-40天。事实上,他们每次去调研的地方大都偏僻。“我们去的很多地方是连牧羊人都不去的地方,看林人距离我们工作的地方也很远。”尽管如此,科学的严谨需要她带着团队深入一个又一个偏僻的地方去采集样本,但在她本人看来,这不是一种苦难。“我很喜欢野外工作,在野外工作的时候不仅让自己的身体得到了一个锻炼,而且心情也会变得很愉快。”

稳中求进

  祁连山是勾晓华很多项目研究的重要调研地,“这十几年来,我已经数不清究竟去了多少次祁连山,但是每次去都会有新收获,所以,我还需要去那里调研。”在不远的将来,勾晓华计划把祁连山、天山、贺兰山等西部广大地区作为一个面域,通过对树木年轮记录的分析反演整个区域的气候变化,同时将更进一步研究西北干旱区树木和森林对气候的变化的响应。

  当下,全国各地高校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双一流建设”,谈及学科发展,勾晓华说:“我对地理学建设成一流学科充满信心。”在2016年4月17日到22日去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奥地利中心参加的第十四届欧洲地球科学学会年会上,勾晓华见到了十几位兰大人的身影。“见到校友感觉很亲切。近年来,国内人才走向国际,国外许多人才也来到中国,人才交流十分频繁,这对我们的学科发展十分有利。”

教学科研齐头并进

  近年来,勾晓华承担了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先后负责多项教学研究项目;她在教学工作中踏实认真,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学校主管部门及教学评估专家的一致好评,是国家级精品课程《自然地理》教师梯队的主要成员。勾晓华主讲课程的“生态学与陆地生态系统”入选甘肃省精品课程,获得“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并且入选全国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在2005年,她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

  勾晓华教授先后指导12名硕士研究生和8名博士研究生,其中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两名,并协助完成了大量的科研管理工作。在平时,她不仅自己对工作认真负责,而且对学生也要求严格;不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还十分关注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解决处理好各种思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毕业研究生。

  从1995年工作到现在,勾晓华见证了兰州大学地理学快速发展的21年。“从最开始的‘三无’:无地(实验室)、无地位、无钱到现在学校在学科人才培养和经费方面都给予我们很大力度的支持;学院的教学研究团队也在不断壮大,所以,成为这个团队的一份子我感到很幸运,也很感激我所在的团队给了我很好的平台,给予我很大的支持。”兰州大学的地理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学院先后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地理学人才,成为国内外地理学人才成长的摇篮,勾晓华只是其中的一员。在李吉均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兰州大学地理学发展迅速,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培养的研究生中已有秦大河、姚檀栋和陈发虎3人入选中科院院士;潘保田等1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勾晓华等3人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们成为我国地理学研究中的中坚力量。在陈发虎院士等新一辈地理学家的引领下,兰州大学地理学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还将有更多的优秀人才不断涌现,为我国未来地理学发展做出贡献。在发展成一流学科的过程中,不仅保持团队的优势很重要,同时,“新增学科点,关注国家需求,解决区域问题,也很重要。”

  “科学研究永无止境,我没有给自己强硬设置一个目标,一步一步认真来做就好。”勾晓华笑着说道。科学研究是一个艰辛而充满了挑战和乐趣的的过程,只有走好每一步,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174
发现错误?报错
文:樊炳志
图:
视频:
编辑:宋雅璇
责任编辑:

推荐关注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