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目标
■2015年起全面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2017年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产生一批具有示范推广作用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果。
■到2020年建立健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更加紧密对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形成“科学合理、成效显著、覆盖面大、影响力广”且具有兰州大学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1.1优化学分设置。专业总学分限高、实践总学分限低、学期开课学分均衡,即四年制专业的总学分理工科应严格控制在155分之内,文科应严格控制在145分之内。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学分一般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0%,理工农医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每学期开课课程学分数原则上不超过26个学分,周学时不超过30学时(含实验)。
1.2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学院要结合专业特色,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等方面的课程,建立健全与专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必修2个学分的创新创业课程,并选修创新创业实践课。
2、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2..1逐步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指标体系,完善学科专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
2..2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
2..3积极开拓多领域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注重校校、校所、校地、校企联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让不同的教育主体在人才成长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4鼓励学科交叉,推进校内、校外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大力发展双学位、双专业和主副修培养机制,完善专业大类培养、“2+2”复合型培养、中外合作培养、校际交流培养、委托培养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结构,促进资源共享,形成育人合力。
3、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3.1各学院根据不同学科专业,挖掘和充实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3.2分别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和选修课程,纳入学分管理,逐步建设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
3.3依托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MOOCS等在线开放课程,探索建立学生网络学习的学分认定和转换制度。
3.4引进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品牌项目、优质教材,并与有条件的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发培训项目和本土教材。
3.5设置创业系列专题讲座,开展企业家进校园、创新创业风采展等活动。
4、改革教学方法和学业评价方式
4.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4.2探索建设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多种介质综合运用的、表现力强的、内容丰富的数字化教材,倡导在线课程网络学习模式。
4.3鼓励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不断优化教学综合设计,完善讲授、辅导、实践、考核、反馈等教学环节,开展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逐步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
4.4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多元、差异、灵活、综合的学业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避免终结性评价、应试评价、机械评价和单一主体评价。
4.5探索建立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评价的工作机制。
5、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环节
5.1校内各级各类实验室要进一步加强资源开放、合作共享、交叉培养的运行机制建设,要主动设计实验课题,主动对学生开放,吸引学生提前进入高水平科研平台和导师团队。
5.2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培植链,培育一批品牌示范的小微企业创业基地。
5.3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管理运行机制,严格过程管理,实行奖惩制度,规范学分认定。
5.4依托全国性和省级创新创业大赛,支持举办校内各类专题竞赛。
6、改革与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6.1要面向全体学生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等同于课堂学习,并从成绩换算、学分认定和指导教师工作量等方面予以制度保障。
6.2允许学生休学创业,放宽休学的年限。鼓励有条件、有项目的学生休学创业,并建立个性化、全程化的跟踪培养机制,为学生持续性的发展提供必要保障。
6.3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本科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
6.4优先推荐在创新创业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学生为推荐免试专业硕士研究生。
7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7.1进一步健全教师入职培训和进修机制,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研究院(所)和管理咨询培训机构挂职锻炼制度。
7.2建设一支包括企业家、管理专家、创业者、专业教师、思想政治专职教师在内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和导师资源库。
7.3不断完善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从职称评定、资金支持等方面予以倾斜,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8、改进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
8.1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有效的协同工作机制。
8.2搭建创新创业线下和线上教育平台,组织学生做好学术科研训练、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创新交流与培训、创新创业项目成果孵化、专利申请与产业对接等。
8.3有计划地建设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众创空间,以及创客活动品牌,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8.4大力支持科技型、学术型、创业实践型的学生社团和服务团队建设,强化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自我教育的能力。
9、健全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
9.1积极支持品学兼优且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在校学生开展创新科研工作。
9.2单列经费计划,专门用于创新创业教育,并逐年提高经费投入比例或额度,以多种形式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并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9.3未来3-5年内,建设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我校众创空间,有效整合校内所有创新创业资源和条件,为学生搭建专业化的指导、培训、项目和企业孵化的综合平台。
9.4探索成立蹝创新创业教育学院蹞,推动应用学科和专业发展,着力培育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相适应的高层次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本报根据《兰州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日前召开的“双创”教育工作大会精神编排
(《兰州大学报》2016年第2期 总第882期 二版)